温州网讯从中学到大学,从青春期到成人早期,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是个大人了”,在外常常“报喜不报忧”;而在家长看来,他们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明明想关心却演变成家庭矛盾,这是怎么回事?父母该如何在支持与“放手”之间找平衡,给大学生一片安全、自由的天地?
近期,温州医科大学从大学生、父母不同的视角出发,随机抽取校内1220名学生做家庭关系调研。其中一项“当我遇到困难时,我希望父母能够做什么”,结果显示32%的大学生希望父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一起分析、处理问题,29%的大学生希望父母多多安慰、鼓励,给予他们倾听与陪伴,而26%的大学生想要多一点时间与空间,自己做调整。针对这份调查,记者正常采访了多位心理学专家,请他们给家长出出主意。
在这份调研中,有一项“爱与爱的碰撞”,分别让家长给“自己对孩子付出的爱有多少”打分,让大学生打分“可以感觉到父母的关爱有几分”,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大学生们感受到的父母的爱,比父母觉得自身所付出的要少。
从大学生的视角,53.3%的大学生希望父母平时更关心自己的“情绪感受”,而非“起居饮食”“学习情况”“职业规划”等。温医大一名大一男生小加(化名)“吐槽”:“爸妈不能理解我,因为他们没经历过,不能感同身受,常把自己的经历代入到我的情境中,也不管适不适合。”小加最反感的是“爸妈永远把我当孩子,忘了我也有独立的思想和意识,也有自己的情绪”。
大学生现在流行“重新养自己”,这一段时期他们渴望自我独立,也是从原生家庭中逐渐独立出来的一个好时机,只有平稳地度过此阶段,他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更好地迎接今后的成人世界与生活。作为大学生的父母,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情感理解、支持和尊重,要学着放手,把关注点从他们身上慢慢转移,放到自己和伴侣身上,把他们当成朋友,关键时刻提供情绪支持就好,告诉他们“我们是你最坚强的后盾,遇到什么事欢迎第一时间来与我们沟通”。
记者在调研问卷中发现,亲子相处过程中,34.9%的父母会因“日常琐事”与大学生发生矛盾冲突,其他矛盾点大多分布在在学习和休闲娱乐方面。
而在大学生们看来,父母的固执己见、不理解、唠叨、说教等更容易产生亲子矛盾。在“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的原因”调查中,27%的大学生选择“我自己能解决,不想让父母担心”,有18%的表示“父母总是以过来人自居,跟我说应该不应该让我很不舒服”,另外有14%的大学生认为“父母没办法理解我,说了也是白说”。
“你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中,比较大的困难是什么”?对这个问题,近半数大学生都选择“父母常不了解实情,妄加揣测,主观臆断”,另外23%认为“父母不相信我能独立处理问题”,还有17%是因为“父母比较顽固,听不进不同的意见”。
“爸妈太过相信自身以往的经验,不愿意接受我的想法,或者说不承认我长大了”,温医大大二男生小数(化名)坦言,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可以很方便地从网上获取更多、更新的解决办法与思路,可爸妈还是在方方面面手把手地教。时间一久,即便有一些时候,小数知道爸妈是对的,但也会出于逆反心理,习惯性地抵触沟通。
很多家长与大学生沟通不畅,是因为把“聊天”变成了说教。要想打开大学生的“话匣子”,家长最好避开学习类话题,多聊聊彼此的日常,像“兄弟闺蜜”间一样。也可以聊未来,每一个大学生都会畅想未来,有很多想做的事,家长可以借此与他们讨论,鼓励他们想着理想前进。还可以和他们聊热搜话题,家长还能够最终靠讨论他人的故事,明白他们的想法,也能增加共同话题。
尽管部分大学生嘴上“嫌弃”父母,但其实他们心里对父母的爱一点也不少。在“你眼中的父母是怎样的”调查中,善良、勤劳、伟大、爱孩子等都是父母的“代名词”。而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眼中是负责、合格、开明等。显然,父母在大学生心里的形象要比父母自己认为的更好。从调查中能够正常的看到,在大学生心里,父母的鼓励、关心、加油、安慰、陪伴等行为或话语都能让他们感动,给予他们力量。
“你最想对父母说什么”?在这项调查中,大学生蹦出很多不常对父母说的心里话:“爸爸和妈妈,我长大了”“我爱你们”“注意身体,好好生活”“有你们真好”
大学生阶段是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过渡期,大学生逐渐远离心中“孩童”部分,开始学着拥抱成人世界,尽管他们大部分事情都能自己处理好,但还是会面临很多情绪上的困扰,需要有经验的“智者”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如果大学生向家长求助,家长不用马上出手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但要及时关注他们的情绪,让他们都觉得有人陪伴,对他们的成长健康还是非常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