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内容

我们推荐两本新书来思考母性与生育|一周新书风向标

发布时间: 2024-08-06 04:38:41 | 作者: 服务内容|

  本周的“一周新书风向标”又与读者见面了。在这个栏目中,我们将不单单把好书列出来写一段推荐语,我们还会尽可能地在自己阅读效率允许的范围内,对读者们关注的或刚刚出版的书籍给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一本新书的内容非常精彩,我们会不遗余力地给出推荐,如果一本书的内容与其关注度不符,我们也将会在参考意见中丝毫没有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为了更直观地看见我们对某本书的态度,我们还会增加一个“推荐指数”,类似豆瓣评分。

  当然,任何阅读的判断都是个人的,我们的意见未必正确,甚至有很大的可能是偏见,但它们一定是真诚的。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参考意见,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份阅读指南(毕竟,这个事情可能还要冒着得罪出版社的风险)。如果你有比较犹豫的、想知道我们态度的新书,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也将尽快给出自己的看法。

  按照出版社的介绍,这是一本生育小说。始终没再次出现姓名的女主人公,对于“怀孕”充满恐惧又极度渴望,她挣扎、纠结、自我放逐了几个月,才作出生育这个决定。她希望孕育新生命,又不愿失去自我。她想为了肚子里的宝宝变得体贴、包容、情绪稳定,却仍然忍不住在宝宝的膝盖顶到自己的肋骨产生突如其来的剧痛时破口大骂。她和肚子里的宝宝血融在物理距离上无比亲近,却又始终隔着一层子宫、拥有各自的生命,宛若(也确实是)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但在我看来,这本书所探讨的又远不止生育这个单一问题。在孕育生命的过程中,女主人公反思了自己与过早患病离世的母亲之间的关系,母亲与身为心理学博士、不苟言笑的外婆之间的关系,自己与尚未出生的孩子之间的关系,又穿插类比了三段医学史中的重大事件——威廉·伦琴发现X射线、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威廉·亨特对剖宫产的开拓。除了生育之外,血缘、遗传、母女、家庭,医学技术(包括心理学)对生命的探索、分析、量化以至于物化,都是这本小说的主题。

  这本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每对决定生育的父母,或不愿生育的女性,任何对生育怀有恐惧、不解的人,都可以借此再次深入思考生育、生命与自我的意义。

  这本小说的前三分之一,能勾起绝大多数女性的阅读期待,尤其是对母职绑架心怀忌惮的女性。第一人称的私人叙述,把读者带入了主角布莱丝的内心世界——她惧怕成为母亲。因为她的家族中,有两代母女都没能建立起正常的亲子关系。但是在“爱”的绑架下,她怀孕了,并在焦虑与抗拒之中生下了一个女儿。布莱丝有心改变家族的命运,却无能为力地看着冷漠的女儿成为一个“魔鬼”……在悬疑的外壳下,小说展现了丰富的命题以“爱”为名的情感错位如何在家庭中彼此摧残;不良的代际关系是否是借由恐惧实现遗传;母职绑架如何通过多渠道的否定、尤其是否定自身的真实感受来压迫女性;男性如何“顺理成章”地隐身,“顺理成章”地指责配偶,“顺理成章”地出轨追求新的生活。《我本不该成为母亲》的悬疑设计并非它最大的亮点,当故事展开后多少有一些为情节而情节的刻意,但这些丝毫不影响它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作品。全篇对女性心理的敏锐捕捉照亮了日常生活的幽微角落——我害怕成为母亲,却不得不成为母亲——无数女性在拼命挣扎,自我消耗,但难以挣脱。

  福楼拜将文学的幻梦比作戴着羽毛帽子的吟游诗人,在乳白色的海上航行。历史的幻梦亦复如是,只是它显得更为真实可触。今天的读者与历史之间只隔着一层薄薄的时空面纱。好的历史作品正如一阵香风,轻轻吹起面纱,让眼前的奇景更加撩人。薛爱华的汉学著作带给读者的正是这样一种似幻如真的感受,从《撒马尔罕的金桃》到《珠崖》,薛爱华一再用自己独特的书写方式撩拨读者的心弦。

  与同为汉学家的史景迁略显矫饰的文笔相比,薛爱华的作品更具有某种智性上纯粹的愉悦。他笔下的海南岛,乃是一片漂浮在时空之海上的异域。自汉至宋,中原王朝一直将其视为边徼蛮荒之地,屡次征抚,仍叛服不常。它也因此成为流放者的梦魇,远离文明中心,深入不毛之地,与生番鸟兽为伍。但也恰恰是这些征抚者和流放者共同构建出一个介于真实与想象之间的奇幻岛屿,这是一个与他们熟悉的文明世界迥然不同的所在,他们必以自己固有的经验来理解和认识这座陌生岛屿,并将其纳入到自己的知识谱系中。时至的台风让他们想起中原的战乱,岛上的泉水据说与帝都长安水脉相连,海南的两大特产珍珠与沉香让他们想到王朝盛世之时宫廷对殊方异物的沉迷,在清朗的夜晚,黎母山顶奇异的光芒,被认为是曾经赐福汉武帝的南极老人星下降的异兆。像苏轼这样豁达的流放者,更将海南比作居住着神仙怪物的方壶蓬莱。

  “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地狱,要寻找灵魂的安全和内心的平静,都有必要创造一个天堂”。薛爱华的笔下不乏这样清奇的隽语,但如果你想从这本书中找出一些历史的训诫以资龟鉴,那恐怕会空手而归。但这也正是薛爱华的著作最具魅力之处,历史的作用未必是要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这次的教训——更何况人往往吸取不到任何教训——它一样能是因广博见闻而获得的心智上的沉静与欢愉。尽管这一点让薛爱华注定成为史学界的另类并且后继无人,但任何为知识之美所动容的心灵,都会感受到它非比寻常的价值。

  近期,因许多饮品店开始使用纸吸管替代塑料吸管,消费者们纷纷在网上开始了吐槽,认为纸吸管十分影响口感。虽然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纸吸管是否有助于环保仍然是一个可以争论的话题。但消费者们的抱怨无意中透露出一个事实:在追求效率和便捷的现代社会,便利性永远比环保问题更受到关注。类似的问题同样发生在不久前推行的垃圾分类政策中,发达的科技让环境污染的图景不必发生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所见,于是我们也就理所当然地当它们不存在。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这本由美国三位著名的环境学者写就的导论性作品,可能是“打开黑箱”。通过他们的介绍,我们会意识到平时常吃的麦当劳薯条,可能和由大量使用杀虫剂导致的土壤污染相关,也会意识到先砍伐树木,再用发展经济的所得来植树造林,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错在何处。《环境与社会》介绍了环境修辞、政治经济学、环境伦理学等多个分析环境问题的理论框架,并辅以大量经典案例,通过揭示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拉近我们与环保问题的距离。

返回列表
+ 微信号:wzh47381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