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现阶段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而传统的以医院为主要的咨询方式的心理卫生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以社区为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我国发展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形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国家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非常重视。2018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教育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强调发展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队伍,探索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参与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措施,开发心理健康服务相关的社会工作岗位。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湖南省人民政府在关于健康湖南行动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到,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推进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及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工作,培育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
长沙市心家园公益人服务中心从2020年开始承接长沙市开福区芙蓉北路街道社工站项目,站点驻地为福城社区,有单独办公场地和个案室,其他活动场地与社区公用。安排两名全职社工,其中一名持社会工作师证且为党员。芙蓉北路街道下辖福城社区、欣城社区、江滨社区、凤亭社区、江湾社区、盛世路社区、金泰路社区7个社区。社工站服务领域为养老服务和公益慈善。项目在执行评估中也获得了很多成绩,如长沙市2022年度基层社工站“优秀社工”和“优秀项目”、2023年开福区基层社工站“优秀社工”和“优秀案例”、湖南省乡镇(街道)“五星级”社工站。
芙蓉北路街道社工站“社区居民心理服务四个圈”服务体系建设以社区为服务主体,以社区老人、儿童、家长、、工作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调研,精准为各类人群设计社区活动,在活动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同时通过社区活动发现社区愿意认真倾听他人苦楚的心理爱好志愿者,即“邻里倾听师”,并定期对他们进行倾听技能培训。利用机构的专职心理咨询师及社工开设社区心理热线,并在热线服务之后,对服务对象进行评估转介到心理咨询室、医院、妇联等社会服务机构。将心理学及社会工作学的专业手法有机结合,在项目所在社区打造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4个生态圈即:自我预防圈,邻里缓解圈,专业援助圈,社会服务圈,将四个圈紧密相连,互为补充,为项目可持续性及可复制性提供保障。
需求多:街道无论是从面积还是人口上来说,完全超出了1-2名社工服务能力所能完成的需求。社区居民的人员结构多样,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身心健康、生活自理与安全、社会参与等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并存。
差异大:社区的差异化比较大,老旧社区、楼盘社区、乡村社区的需求,存在的问题完全不同,以街道社工站整体的服务形式与内容缺乏针对性。
抓手少:社区的本土社会组织及志愿者经过几年的培育,数量不断增加,但由于缺少服务可持续落地的抓手,除了文娱类组织之外,大部分处于自生自灭的无声状态。
在“禾计划”不断升级服务的过程中,机构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服务经验的总结,2021年—2022年在开福区芙蓉北路街道站点通过推行“社区居民心理服务四个圈”的服务体系,让街道社工站的专业服务在升级过程中有了新的抓手,相对较好地解决了社工站服务需求多、差异大、抓手少的问题。
社工站在街道、社区的一线服务中,发现不论什么类型的街道和社区,居民的基本需求主要集中在困难帮扶、社区文化、生活品质三个板块,而身心健康无论是困难群体还是普遍居民都是这个三个板块中居民最为关心的内容。在社工站通过推动社区居民心理服务“四个圈”的服务体系,从而让社工站的各项服务以此为抓手落地开花。
从芙蓉北路街道社工站社区居民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中得出目前社区居民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居民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公众大多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及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平常的生活工作中的焦虑、抑郁、压力大不属于心理问题,而且担心自己如有心理问题等同于有精神疾病给自己造成不良影响,更加不愿意承认自身有心理问题而需要被服务。
2、自身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不足。根据调查数据,人们最需要的心理服务是“自我调节”,而对于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居民来说,自身长期出现某种强烈的负责情绪时,并不知道怎样进行自我调节,也不知道通过何种渠道途径来解决。
3、社区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不多,社会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中国93%有自杀行为的人没有看过心理医生,在每年8万自杀未遂者中,被进行心理评估的还不到1%。部分确实有心理咨询需求的社区居民认为如果有心理问题应该去专业医疗机构中去做心理咨询,这样才更有权威说服力,而对于专业机构的了解与评估完全没有认识,这就障碍了居民群众寻求心理专业帮助的脚步。在普通居民的心里,“有需求——被服务”这两者之间有很长的心理与空间距离。
1、找准活动切入点,多方位宣传与推广。通过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研,以服务对象普遍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在社区开展多种形式喜闻乐见的社区活动。以社区微信群,公众号,电话,媒体等多渠道推广宣传,吸引更多的服务对象参与其中。
2、从具体需求出发,建立社区活动清单。根据社区的实际需求,为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量身定制各种社区活动,建立社区活动清单。
1、将“社工+专业心理服务”融入社区活动。每一场活动的开场与结尾,都会以社区统一的情绪歌和减压操作为必备内容,形成社区居民人人皆知的心理健康普及的标志。让欢快简单的音乐和动作,带给社区居民愉悦感地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成为居民心理健康的指南。
2、对特定人群开展小组服务。对特别感兴趣的服务对象开设兴趣小组,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讲座培训。
1、发掘与培育“邻里倾听师”队伍。通过走访调研,社区推荐,社区活动等多重形式,发掘社区骨干力量,不断建设与壮大“邻里倾听师”队伍,逐渐形成以五支志愿者队伍(党员、社工+心理专业、青年、亲子家庭、本土爱心企业资源)为核心力量其他社会力量不断参与的新局面。
2、引入奖励机制,促进他助系统的完善。通过与社区的协商,制定志愿时长兑换物品与课程、志愿者表彰、志愿者团建等奖励办法,一年一度表彰奖励激发居民与社会的参与度。
(四)开通线上渠道,推广心理热线、开通心理热线,培育心理热线团队。以街道为单位开通一条心理热线服务,以机构专业心理团队为基础,发掘并培育本土的兼职心理热线、多渠道推广心理热线服务,扩大热线服务覆盖面。通过走访、发放心理热线卡片、社区微信群、公众号、媒体报道等多重形式推广心理热线年至今,心理热线余通咨询电线、建设心理热线服务阵地,保持心理热线的常态化运行。以芙蓉北路街道为轴心,以福城社区为阵地,以志愿者为媒介,心理热线三年常态化运行。
通过开展社区活动及走访调研,积极与开福区民政局、教育局、文体局、学校、心理机构、辖区社会组织保持密切沟通,整合资源,达成协作机制,形成合力。
以四个生态圈的服务成果为亮点,针对社区青少年开展“好好说话”素养教育、针对社区老人开展“动脑动手”思维训练、针对社区志愿者开展“大白话心理课堂”,创建社工站心理健康服务品牌——社区居民心理服务“四个圈”体系建设,推动芙蓉北路街道社工站服务的整体开展。
通过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提升社区居民自我调节能力,建立社区心理服务4个圈(自我保护圈、邻里互助圈、专业援助圈、社会服务圈)生态系统,来促进居民心理健康,解决居民心理咨询不便利的问题,把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纳入社工站整体服务中成为主打的特色服务,成为社工站服务的重要抓手,以“四个圈”带动社工站对困境人群、妇女儿童、老人等的针对性服务,激发社区各圈层居民之间的互动,形成社区治理的服务模式之一。
1、倡导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新理念。完善社区心理健康体系。充分发掘社区自身的力量与资源,在社区中广泛开展和普及心理卫生教育,建立社区邻里倾听师志愿团队、社区心理咨询热线、社区心理健康学校,调动群众,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并定期组织相应的集体活动。充分利用社区辖区内的医院、法律、心理、康复等各种公益组织和志愿团队,建设心理健康社区。2、丰富社区心理健康的服务内容和形式。正所谓专项而高效,所以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应当对社区内的居民进行细分,从而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去开展心理健康服务,这样才能更好的、更快的解决社区居民的心理问题。社区心理服务的形式应贴近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家庭生活内容,贴近社区本土的特色与风土人情,充分考虑到社区居民的接受性,并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形式,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解决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
3、加强社区心理健康的队伍建设。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需要建立队伍网络,其中应该包括心理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卫生服务人员。机构有全职心理咨询师6人,其中机构负责人李卫的临床个案经验有20多年,并培养了一支实操能力强的专业志愿者队伍,利用机构的专业优势,通过每周二上午的“大白话心理公益课堂”培训讲座和“抱团养娃“等实操训练小组等方式,招募本土志愿队伍长期参与学习与服务。(作者:李卫 刘京花 周涵 长沙市芙蓉北路街道社工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