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共同侵犯权利的行为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2-01 17:26:08 | 作者: 乐鱼体育官网赞助的大巴黎队|

  共同侵权理论是在一般侵权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针对一类行为主体具有复合性、行为结果具有同一性并以法定权利为损害对象的侵犯权利的行为进行研究。如果要追溯其源头,可在古代罗马法中找到其雏形,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内新的民法典制定进程的加快,有关于侵权体系同侵权这部分内容的探讨类文章著作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目前就学术界在共同侵权研究的各层面上已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观点,由于这方面的立法也有局限性,这样无形之中给实际操作带来了适用上的困难,因此如何形成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建立更符合社会价值需求的法律制度便成为法学工作者的重要研究方向。

  共同侵犯权利的行为是指加害人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侵害他人合法民事权益造成损害,加害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的侵犯权利的行为。共同侵犯权利的行为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自然人和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构成的情形。共同侵犯权利的行为也以过错作为必备的构成要件,包括故意和过失,并且不要求共同侵犯权利的行为人之间必须要有意思联络。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事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出台后,从规定上看,共同侵权行为是指数行为人基于共同的主观过错,侵害他人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或者数行为人虽没共同的主观过错,但是数行为在同一损害过程中直接结合,造成不可分割的侵害后果的行为。 共同侵犯权利的行为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为多数。即其行为主体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可以是自然人和法人。2.意思表示真实。即其主体之间应有共同过错。3.行为一致性。即数个行为人的行为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致人损害的行为整体。4.结果一致性。即损害结果为双方所希望的。5.责任连带性。即责任主体应相互负连带责任。

  共同加害行为,须共同行为人皆已具备侵犯权利的行为之要件始得成立,其特征有三:1)主体的复合性,即有两个以上加害人的存在;2)行为的共同性,即数人之行为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致损原因;3)结果的单一性,即共同之加害行为所生之损害结果为一个统一而不可分的整体。主体之特征毋庸殆言;结果之单一性,意义在于区别于单一之侵犯权利的行为;但共同加害之最本质要件在于其共同性,即数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何种情况下始构成“共同侵犯权利的行为”。

  共同危险行为指加害时,有许多人参与,不能确知其中谁为加害人时,则使每一参与人均就全部损害负责。此类行为与共同加害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非因全体之行为使损害发生,惟因其中之某人之行为而发生损害结果然不知为谁时发生。其目的是避免受害人于此情形因无法证明加害行为究系何人所为致没有办法获得赔偿。

  共同危险行为中,之所以让每一参与人均为全部之损害,其基础在于各行为之间具有一段时间与空间上关联的同类危害。它不同于共同加害行为的构成,不以各行为之间的“共同关联性”为必要,也无须证明加害人个人行为与损害发生间的因果关系,唯将有关联的多数人之行为作为一个整体观察时,其与损害结果的发生,仍须有因果关系存在。

  共同危险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然亦有其免责事由:一为证明其未加损害,且未为加损害之条件或原因;一为一参与人经证明应负责任,所有别的可能之肇因人均因此而免责。对于共同危险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亦有学者提出质疑,谓“假如结果只能由参与人之一引起,却去推定每个人均为肇事者,本非合理,无论视为举证责任反转或以危险责任观点来看,均非合理,除非参与人间有共同行为之意识,才有承担连带责任之合理根据”。

  第一,置民事权益受损害之人以更为优越的法律地位。数人共同侵害他人权利,无论是从加害人的数量上还是侵犯权利的行为的危害上,社会危险因素显然超过单独侵犯权利的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损害更为严重。法律确定所有参加共同侵犯权利的行为的加害人均须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责任,因而使受害人处于十分优越的地位,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损害赔偿请求权不能完全实现的可能。

  第二,加重共同侵犯权利的行为人的责任,惩戒民事违法,减少社会危险因素。在共同侵犯权利的行为中,让共同加害人承担连带责任,从而使某一个共同加害人的行为无论与结果发生多大的原因力,都不能只承担自己应承担的那一份责任,而是要承担全部责任。这些规则都是为了加重共同侵犯权利的行为人的责任,不仅起到受害人一般权利的保障目的,而且更从一般预防的角度,惩戒民事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警诫社会,教育群众,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危险因素,预防侵犯权利的行为,使民事权利在普遍意义上得到保障。因此,争论共同侵犯权利的行为的本质特征的焦点,实质上就是立法者认为应当如何界定连带责任范围大小问题。采取客观标准界定共同侵犯权利的行为的本质特征,其后果无非是使连带责任范围有所扩大,使受害人得到更优秀的保护,更加有助于预防共同侵犯权利的行为,并没有不好的社会效果。

  2、客观的共同侵犯权利的行为。客观的共同侵犯权利的行为就是客观关连共同的共同侵犯权利的行为,我曾经将其叫做视为共同侵犯权利的行为,是指数人没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各自的行为相互结合,共同造成同一个损害结果的侵权行为。

  根据侵权法传统理论及普遍社会观念的要求,受害人因数加害人行为受到同一损害,但数加害人行为之间无主观上的关联性时,原则上本不应承担连带责任。法律基于保护受害人的利益,规定了无意思联络的加害人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赔偿相应的责任 。 在无意思联络的共同加害行为中,共同加害人对受害人原则上独立承担损害赔偿相应的责任, 相对加害人而言,受害人处于劣势,因此应当免除受害人对各加害人加害部分的证明责任,令各加害人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各加害人可通过证明其加害部分而主张抗辩,加害人亦无法证明其加害部分时,在各加害人之间进行平均分配。此种连带责任只是为弥补受害人的举证困难,在过失责任主义的原则下通过举证责任的倒置对受害人尽司法救济之力,其性质不同于有意思联络共同侵权的连带责任。

  共同加害行为称为狭义的共同侵犯权利的行为, 共同侵犯权利的行为的连带责任是指受害人有权向共同侵权人中的任何一人或者数人请求赔偿全部损失,而任何一个共同侵权人都有义务向受害人负全部的赔偿相应的责任。共同侵权中的一人或数人已全部赔偿了受害人的损失,则免除其他共同侵权人向受害人应负的赔偿责任。

  共同危险行为又称为准共同侵犯权利的行为, 共同危险行为的连带责任的特点与共同加害行为的特点相同。 法律推定数人对损害发生均有过错,数人对危险行为的损害后果承担连带责任,需注意的是共同危险行为人对内的责任份额,原则上应平均分配。

  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3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致人损害,或者虽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但其侵犯权利的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构成共同侵权,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130条规定承担连带责任。” “二人以上没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但其分别实施的数个行为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应该依据过失大小或者原因比例各自承担对应的责任。”根据此条规定可见,我国关于共同侵权的定义采用的是折衷说,既包含共同故意和共同过失的行为,也包括客观上直接结合的行为。

  共同侵权制度作为侵犯权利的行为法中众多繁杂制度的其中之一,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折射出了“法律纵向度的历史发展和横向度的理论延伸”,并 承载着不断回应社会现实所产生的新问题这一不容推卸的职责。通过 对共同侵权制度的研究,特别是在动态的社会与制度环境中透视共同侵权制度的意义与局限,从而探索共同侵犯权利的行为构成的合理内涵,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正义的生命在于实现。作为司法实践者,只有通过准确掌握共同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精神和实质,才能以民事司法的保护方法给共同侵权受害人以公正、及时的救济,让司法正义的价值目标从理念变为现实,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现。

  “要牢牢守住人民法院工作的初心,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记在心里、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详情】

  2019年7月29日14:30,山东莱西法院审理原告柳孔圣与被告刘德治名誉权纠纷一案

  7月29日14:00 村妇冒充他人虚假举报 被冒充者与被举报者诉法院索赔

返回列表
+ 微信号:wzh47381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