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年轻人的社交圈里,想交友“破冰”需先对上“暗号”。点开网页,花上十几分钟,回答一系列问题,你就能获得由四个字母归纳的人物类型定位,如ISFP、ENTP、ESFJ……手握这组神秘代码,在社交领域随便什么时间都能开启新话题。
看看微博,谷爱凌在采访中言之凿凿:“我说我是个内向的人,网上大家都不信,但我的MBTI是INTJ。”刷刷综艺,王传君为日照金山的场景泪湿眼眶之际,弹幕大军铺天盖地评论:“只有INFP能共情王传君。”打开微信,不少好友的微信名惊现四字后缀。就连HR的邮箱里都多了许多“新兴自我介绍”。眼下,随着各大高校迎来开学季,#北京理工大学宿舍分配统计MBTI#的话题更是冲上了热搜,引发全国网友热议。
当代年轻人为什么都在测算“MBTI”?这种测试到底靠不靠谱?测试结果对于人生的选择指导意义大吗?
在希腊北部小镇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墙壁上,镌刻着一句铭文:“认识你自己。”2000年前,阿波罗神谕告诉人们要认识自己,而如今,MBTI测试为此提供了“一劳永逸找出答案的机会”。
从某种意义上讲,MBTI的心理学源头可追溯到人格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1921年,荣格在《心理类型》中提出,人的心理可从四个基本维度确定,每个维度由对立的两极构成。
二十多年后,美国一对母女凯瑟琳·布里格斯和伊莎贝尔·迈尔斯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研究,最终编制出了流传至今的MBTI量表。MBTI将判断指标划分为四个维度,并两两组合,形成十六种不同的人格:
“i”和“e”分别对应MBTI人格测试中的两种大类型,“i人”指内倾型,“e人”指外倾型。外倾的人倾向于将注意力和精力投注在外部世界,而内倾的人则较为关注自我的内部状况。两种类型的个体在自己偏好的世界里会感觉自在、充满了许多活力,而到相反的世界里则会不安、疲惫。由此而来的“i人”和“e人”社交名场面表现如下。
随着MBTI的应用不断变广,很多人试图利用测试结果来快速筛选朋友和恋人。在那些“左滑右滑”的约会小软件中,MBTI帮大家了解你是“随时陷入的热恋的ENFP”,还是“追求智性恋的INTP“,然后顺着测试结果,不知不觉就和对方聊满一屏。
“我们的MBTI不合适,不宜见面”成为拒绝应征的理由;“MBTI性格类型匹配表”也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广泛流传。随之而来的是很多热心网友的分析帖,例如哪种人格最难脱单、MBTI另一半速配表、不同MBTI遇到喜欢人的表现……
按照目前流行的观点,16人格并不常常与同类型配对,而更适合中间字母一样、两头字母不一样的类型——中间两个字母相同,代表世界观与价值观相符;首尾字母相反,代表的是言行举止的互补。比如一个内心情感充沛、想法丰富,却又不那么善于表达的INFP,适合的伴侣也许是ENFJ,后者以社牛、小太阳著称,擅长察言观色与活跃气氛,以让身边的人感到幸福快乐为己任。
而芒果tv曾推出的婚姻纪实真人秀《再见爱人》中,佟晨洁和kk就是典型的ESFP和ENFJ的结合,在“MBTI性格类型匹配表”中,这个结合落入红区。
“我是ISTJ人格,理性、直接、慕强!”在线后把自己的“MBTI测试结果”放在相亲信息展牌的显眼位置,以期能更快、更精准地匹配到“对的人”。她表示,MBTI能帮助她把对伴侣的个性与价值观要求更加明确化、标签化、可视化。
事实上,职场才是MBTI最初的主场。凯瑟琳·布里格斯和伊莎贝尔·迈尔斯创造量表的最初目的是试图为没有工作经验的女性找到最匹配的工种。
测试结果首字母是E代表着外倾型人格,“善于与他人互动以及需要从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能量”,这是在求职中备受欢迎的类型,因为职场永远需要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
除了E型(外向型),T型(逻辑型)和J型(判断型)也同样受到很多行业的偏好。有VC创始合伙人曾总结过金融圈人士的MBTI:“所有的TJ(ISTJ、INTJ、ESTJ、ENTJ)型人格,占据了金融投资圈的大半壁江山。”
而INTP(逻辑学家型人格)和INFP(调停型人格)往往被调侃为“不适合工作”“摆烂人格”“摸鱼专业户”。
过去,国内HR主要以性格测试(笔试)、性格盘问(面试)、观察(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形式考察。如今,HR筛选人才用到了MBTI。在招聘平台上,“如何在公司面试做性格测试保证不被淘汰”的经验帖浏览量居高不下。
“本INFP(调停者型人格)全选反的,变成ESTJ(总经理型人格)美美被录。”有求职者为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而练就一身反选通关本领,正如他们所说,“只要我想,我能测出任何一种人格。”
其一,简洁易懂。MBTI把千人千面归纳为16个面,每种类型只用4个字母一语道尽,简洁明了、易于理解,满足大脑“多快好省”的加工需求。
其二,契合社交认同的需求。利用“i人”“e人”这样的标签,人类能快速找到与自己有共鸣的群体,这种“找同好”的过程能够得到某一些程度的自我认同和归属感。
其三,独具趣味性。“测测你的性格颜色”“听歌测你的恋爱人格”等小测试不断引发裂变式传播。“认识你自己”不仅是2000年前刻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古老神谕,更是当前互联网的流量密码,为人类带来轻松愉快的趣味交流体验。
其四,变相的心理安慰剂。MBTI的流行与它裹着的“糖衣”密不可分。它所使用的描述性词汇一般都偏褒义,容易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愉悦感。
“时而INTJ,时而INTP”“测了五次,都是ENTP”“测了三次,没有一次一样的人格”,有人对MBTI奉为圭臬,而有人对MBTI则抱着强烈的怀疑。
首先,其话术具有迷惑性。MBTI拿捏了“巴纳姆效应”和人性偏爱被褒奖的心理,其给出的测试结果几乎都是正面词汇,它本质就是一个“赞美量表”。例如,描述部分人格的“理想主义”,现实中易被说成“空想”、“白日做梦”;而在生活中易被指“功利”的特质,在其测试结果中则被描述为“注重现实、脚踏实地”,对这样的描述谁能不上头。
其次,MBTI的重测信度并不稳定。它使用简单的二分法将每个人格维度分成两类,极限二选一的迫选规定使得所有人在这些维度上都是非此即彼:要么外向,要么内向;要么思考,要么情感。在计分上,在某一维度上得分超过中值,就归为一类,反之则为另一类。以思考、情感型为例,无论是得分52%还是95%的人,均会被划分为情感型人格,尽管他们之间相差很大;而与52%更接近的48%却会被分为思考型人格。
因此,比起真实的人格特质,MBTI的分类结果或许与你在测试当天的心情和选择关系更大。并且随年纪的增长,人生阅历的提升,所谓的人格,也并非一成不变。
测试结果的有效性是建立在信度之上的,如果连测出的结果都在不断浮动,有效性自然就薄弱。
要知道,心理学给不了人生终极解答,人格组合的复杂性也是MBTI16个类型远远概括不了的。在MBTI横扫年轻群体的背景下,我们对待MBTI可以上头、但别盲目,可以借鉴、但别滥用,可以营销、但别过度。毕竟,茫茫人海中,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用四个字母如何能轻易地定性每个人。
MBTI不是神指标,只是了解人的一个工具,它的职责是为我们所用,而非指挥我们所为。不要让工具变成桎梏,与其把自己面目模糊地藏在几个字母之下,不如保持开放的态度,去认识真实的个体,去爱具体的人!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网络视听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