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就是收费听“废话”吗?|心理咨询师的“树洞”功能

发布时间: 2024-07-03 01:04:13 | 作者: 乐鱼体育官网赞助的大巴黎队|

  一身名牌服饰的专职太太南希每周六下午都会准时在心理咨询室出现,按照惯例,她会先抱怨一通上周的生活是多么无趣,大部分时间是跟其他的太太们一起购物打牌,要不就是去看了哪个明星的演唱会之类的八卦。偶尔南希也会说起老公经常不回家,自己快要四十岁了还没有孩子,有时候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但咨询师想要就某个主题展开讨论时,南希又会顾左右而言他,无法聚焦在某个特定的话题上。由于每周的咨询内容都差不多,咨询师感觉自己插不上话,什么都做不了,甚至有时候还会想即使自己中途离开咨询室,可能南希都不会发现,因为她一直都是在自说自话,好像把咨询师当作了一件家具或是一个“树洞”,唯一的功能就是老老实实待在那里听她讲。

  类似这样的来访者并不少,他们似乎并不想改变生活,也对咨询没什么期待,就像是花钱买一个人来听自己说话而已。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有两类主要的原因:第一是社会功能受损,比如成年人无法工作或无法维持亲密关系,学生无法上学等;第二是来访者的主观痛苦感超过了ta能耐受的限度,比如来访因为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来寻求咨询。

  对于这两类来访者来说,他们的咨询目标是非常清晰的,他们想要恢复社会功能,想要缓解抑郁焦虑症状,想要建立亲密关系……这就像一艘船要扬帆出海,已经有了明确的目的地,咨询师要做的就是为这艘船保驾护航、清除障碍。

  但也有一些来访者没明确的咨询目标,或是目标非常抽象,比如“探索自我、精神成长”,这就像一艘船已经驶出了港口,但在茫茫大海上随波逐流。

  对于这些没有目标的来访者,咨询师往往会感到很头疼,因为没有办法评估询问是不是有进展,是否帮到了来访者。事实上,工作同盟的建立前提就必须要有共同目标的设立,这个目标在后续的工作中或许会有修改,但没有目标的心理咨询其实就是无效的。

  这一类的来访者会一直拒绝咨询师对自己做出一定的反应,不管是咨询师试图提问还是共情,来访者都予以忽视或是否定,甚至直白地表示“我就只是想要一个人来听我说话,我不指望从你这里得到任何的理解和帮助。”这就是工作同盟还没有建立起来,来访者还没有信任咨询师。

  和这一类的来访者工作,咨询师会感到自己完全没有办法插话,就像被排斥在咨询之外一样。咨询师的反移情可能是觉得很无力、焦躁、愤怒,甚至有些时候会神游。

  其实这样的来访者具有一定自恋人格倾向,他们不允许咨询师可以真的帮到自己,因为TA需要保持一种“我是最好的、最强大的”幻想。一旦真的允许咨询师对自己做出回应,两个人之间建立了真实的联结和互动,那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需要承认自己是需要对方的,甚至是依赖咨询师的,这会打击TA的自恋。

  所以他们会用大量繁琐的信息、故事和细节来充斥在咨询当中,这样的言语就像一堵厚实的墙,挡在了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

  对于这样的来访者,咨询师需要做的是找机会打断他的重复叙述,坦诚地告诉来访者“似乎你并不在意我的回应,你对我讲述的方式就好像我只是一个物件一样,你不期待我能够回应你,或是理解你。我很希望可以帮到你,但你对待我的方式让我感到很无力,也许你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当然这种诠释也不一定可以穿透来访者的防御,甚至可能会激起来访者的愤怒和攻击,甚至脱落。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来访者的脱落率非常高,他们很容易将咨询师理想化之后迅速贬低,预设自己会被咨询师攻击和批评,并率先做出攻击的姿态以自保。

  所以,遇到这一类来访者脱落,咨询师大可不必自责,因为这并不代表是你的专业能力不够。事实上,自恋人格的来访者往往要经历多个咨询师之后,才能逐步稳定下来建立真正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这就像一个人要走很多的台阶才可以做到一定的高度,每一任咨询师就像来访者踩过的台阶,或许TA在你这里停留的时间不长,但恰恰是因为有了你的铺垫,TA才能稳稳地迈向TA想去的方向。

  一位来访者可能在TA的第5任咨询师那里才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和实质上的进步,但这不意味着第5任咨询师就比前面的4位咨询师更有能力(这就像我们吃了5张烧饼才感觉到饱,这并非是说只需要吃第5张烧饼就够了),正是有了前面的铺垫和历任咨询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来访者才能够更清晰的表达自己,对自己有更多的反思和接纳,也才能和咨询师建立更积极的合作关系。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去感谢来访者之前经历过的咨询师,或许他们没能获得实质上的进展,但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来访者才能信任心理咨询这项专业工作,走到你的面前。

  另一种情况是在咨询结束之后,来访者在咨询间隙中想找咨询师倾诉、分享自己的生活或是期待咨询师指导自己。有些来访者会提问题,有些会发泄情绪,或是表达想念。也就是说来访者会把咨询师投射为理想化的母亲,能够无时无刻不关注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

  但如果咨询师在咨询以外的时间给来访者答疑解惑,安抚情绪,就破坏了咨询的边界和规则,而且这恰恰是投射性认同的防御机制。这种做法可能在短期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咨访关系,你好我好,来访者感觉被关心,被照顾,咨询师感觉到被需要,被崇拜。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存在以下风险:

  1. 咨询的边界被突破,来访者会得寸进尺,无限度的要求咨询师满足其需求(比如随意更换时间、迟到、请假、不按时缴费等),咨询师疲于奔命,不断降低底线,甚至滋生对来访者的怨恨和报复,导致双方的对立。

  2. 专业角色的模糊和丧失,咨询师变成了“知心大姐”“居委会调解员”“职场教练”等角色,失去了中立的立场,被来访者牵着鼻子走,给出不恰当的判断或建议。

  3. 让来访者更加确信自己是这样一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其他的人都应该随时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将进一步损坏来访者的现实功能。

  对于这一类的来访者,咨询师可以告知:“我的工作微信(QQ/邮箱等联系方式)的功能是用来提前24小时请假或改约时间。如果在咨询间隙,你实在有一些想法和感受想要告诉我,可以给我留言,但是我不会回复。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们大家可以在下一节的咨询中讨论你留言的内容。”

  这样就是积极地利用了工作微信等通讯工具的信息储存功能,来访者通过文字梳理和呈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心理表征的层面与咨询师建立联结,这其实就是在促进来访者完成内化咨询师这个新客体的工作。

  总的来说,坚守咨询设置,不在现实层面上满足来访者跨越边界的愿望有以下几点好处:

  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专业工作,不是闺蜜间的闲谈,也不是教导主任训话,绝非通常意义上的“聊天”。严格的咨询设置本身就是框架的一部分,既不能因为来访的强烈要求增加单次咨询时间(但可优先考虑增加频次),也不能因为咨询师对来访的喜爱或厌恶而增减咨询时间。

  只有这个框架是超越个人情绪状态的客观设置时,才能够真正保护来访者的权益和福祉。

  咨询师在立场坚定且态度温和的与来访者澄清咨询设置的过程,本身就是在示范一个成年人如何履行承诺、遵守规则、与人互动。来访对突破边界的尝试也是对咨询师的一种考验,如果咨询师自己都无法坚守设置,履行承诺,来访者自然也就无法信任咨询师可提供坚实可靠的专业帮助。

  此时,能够有机会探讨来访者的幻想和防御机制,也有机会通过对移情反移情的理解提升个案概念化的深度。

  来访者是否想要通过延长咨询时间或赠送礼物给咨询师来成为咨询师眼中最特别的来访者,这是否是ta在童年想要获得妈妈关注的一种手段?咨询师在面临挑战时,是感到被冒犯、被诱惑还是被贬低?透过来访者表面的行为举动,理解其深层次的动力是咨询深入探索的方向。

  在临床工作中,有一些来访者能够积极的运用咨询师的树洞功能。甚至有一些来访者会描述“有时候我会想象,假如我告诉你我的前男友又回来约我了,你会用怎样的表情看着我,会跟我说什么。当我这样想象过之后,我就更有能力拒绝他的不合理要求了”。

  像这样的认知工艺流程,反映的就是来访者将咨询师这个新客体内化到自己的心理表征当中。

  在遇到压力情境时,来访者可以在内化的精神世界与支持性的新客体对话,从中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认知上的扩展。

  这就类似于依恋理论当中的安全依恋所发挥的安全基地的功能,来访者通过与内化的咨询师心理表征建立联系,能给予来访者探索新事物的勇气,让他们相信即使犯错了,也会被原谅和安慰,这种积极的预期会鼓舞来访者做出和原有模式不一样的行为,并在遭受挫败后更快的复原。而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当代心理治疗大师彼得·福纳吉提出的心智化治疗的一部分。

  总之,咨询师的“树洞”功能既可拿来做来访者人格水平评估的参考是依据,也可以积极用来促进来访者的心智化发展。

  咨询师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到坚守边界和框架,对想要照顾和满足来访者的反移情反应保持节制;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探索和讨论来访者的移情,无论是把咨询师当作家具的负性移情,还是将咨询师投射为理想化母亲的正向移情,咨询师都可以把这些素材用在临床工作中,促进来访者对自身的觉察和反思,从而提升来访者的心智化水平。

  比如说,咨询师能这么跟来访者做澄清:“刚才你讲了20分钟你老公是如何不尊重你,甚至伤害你的。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其实有好几次想要表达我觉得你在这种情况下支撑家庭真的很不容易,但我发现你似乎不期待我的回应,就像你只是想把这一切都说出来,而不指望有人能真正理解你。”

  这样的回应能帮助来访反思咨访关系,意识到这种单向输出是将咨询师排斥在咨询之外,从而有可能让双方重新考虑和建立合作关系。

  “这个来访者让我好有压力”:怎么样应对高智商来访者的挑战? 2024年1季度结婚登记人数跌至200万对以下 不婚或离婚,会让生活更好吗? “皮厚型”自恋、“皮薄型”自恋......心理咨询师如何与6种自恋人格障碍来访者工作? 得了「空心病」的人,直到自杀前都是好好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返回列表
+ 微信号:wzh47381484